常言道:眼見為實,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jù)可能就以往的經驗,而經驗的形成卻是以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這些,都可能影響我們在新聞采訪及寫作中的真實。
近日看到孔子的一個眼見不為實的事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qū),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夢里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如果在新聞采訪和寫作中,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的思想而得到不同的結果。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這個道理,在新聞采訪及寫作中,為什么會發(fā)生假新聞或者失實新聞呢,與作者的用心不專一、或者偏聽偏信或者是只見一面不見另一面有關。因為事情的真相須根據(jù)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從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可以看到,只有具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才能看破白骨精的妖精原形,而在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的眼里,那白骨精的化身所變的村婦、老嫗及老翁,都是善良純樸的村民,他們怎么也不相信那些形象都是妖精的化身。類似的,現(xiàn)實社會中,有的人為了個人的目的,在新聞媒體中弄虛作假,比如人為的制造政績,人為的拔高事實,人為的夸大某個方面的成績,給記者“創(chuàng)造出很繁榮的業(yè)績”,而采訪者由于相信了表面現(xiàn)象,也在自覺或者不自覺中將新聞事實“變異”,給假新聞提供了通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親眼所見或者是親身經歷的事情,都是一種假象的“實”,人們常常僅憑一時所見的現(xiàn)象,直覺地做出判斷和決定,以致造成多少錯誤、痛悔或遺恨的后果。
相傳古時候有一對夫妻非常恩愛,丈夫外出經商,妻子守候在家。數(shù)月后,丈夫十分想念妻子,回家探望。當他風塵仆仆的他終于趕到自家屋舍時,卻看到了使他十分痛心的一幕——窗口里映出了他妻子與一個陌生男子正在吃飯,這時妻子還微笑著挾了一塊菜喂到男人的口里,樣子十分親熱。他立刻想到這肯定是妻子對自己的背叛,憤怒之心使他毅然調頭就走,從此再沒有回來。當他白發(fā)蒼蒼之時,想到自己來日已不多,趁在有生之年要解開那個令他永遠心疼并一直耿耿于懷的心結,于是他又回到了當年的家??吹搅怂斈甑钠抟惨咽菨M頭白發(fā),卻孤獨的一個人生活著,他不解地問她為什么?她說這么多年一直在默默等候著他,問他為什么一走了之,直到現(xiàn)在才回?他說出了當年的疑問。妻子坦誠的告訴他說那個男人是她失散多年的親兄弟,只是來此地看望她一下而已……
由此可見,耳聽固然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凡事如果總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靜心的分析與思考,往往會被假象所迷惑,有時則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即使是親眼所見也很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人世間的許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誠的心靈才能體察得到,當放下自我觀念的時候,識別真假的智慧就會自然而出,新聞采訪寫作也是如此。某個煤礦在實行信息化管理化,在井下的工作人員減少了許多,在工作面上基本上是無人管理,但不等于是“無人執(zhí)守”,礦宣傳人員聽到上級來檢查時說,你們管理的很到位,做到了“無人執(zhí)守”,提高了煤礦的現(xiàn)代化水平,宣傳人員以為上級領導認可的事,肯定錯不了,就寫了稿件,其結果是局部失實,帶來的影響是很壞的。
2007年第8期《中國記者》發(fā)表曾革楠的文章《假新聞的出爐不是偶然》,尖銳地指出:“某種程度上講,‘紙餡包子’這條假新聞的出爐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厚的體制根源。這個觀點很到位。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雖然是老調重彈,但往往人們卻不容易真正做到,這需要豐富的知識和閱歷。眼見不一定為實,我們眼睛的第一印象常常欺騙我們。去年8月12日,制造“紙箱餡包子”新聞的北京電視臺臨時聘用人員,以損害商品聲譽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1000元。當初,這個新聞為什么能播出,就是編輯看到的圖像是“實實在在”的,因而也就上了當,當然,觀眾也同樣上當。
還有這樣一條“新聞”,也是記者所謂的“親眼看到”,在鄭州市政局和旅游局交匯路口,有一家“李記燒烤店”生意特別火爆。人們經??吹剑阂晃患绱蠲淼闹骺举氖炀毜胤瓌又獯褪沁@家燒烤店的老板。可是誰又能想到:這個燒烤匠竟然曾經是河南省新鄭市的副市長!李兆才出生于河南省新鄭市一個農民家庭,高中畢業(yè)考上了河南農業(yè)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兩年后就被破格評定為副教授。2000年李兆才掛職鍛煉,來到了家鄉(xiāng)新鄭市擔任副市長,后因玩忽職守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刑滿釋放后,他拜師學藝,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風味羊肉燒烤匠。最后,還是新聞鄭重聲明,我們市里根本就沒有這個人,才提示了這是一條假新聞,而記者卻覺得,我在現(xiàn)場看到了,也問了這個人,但沒有想到這個人是個編故事的高手。
古人早就觀察到太陽的東升西落,便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我們今天都知道“地心說”是錯誤的。為什么當時的人看不到地球在運動呢?這是因為人的觀察力是有限的。在地球上的人需要有一個地球外的東西作參照物才能察覺到地球的運動。這就象有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忽然你坐的那一列火車開動了。你要是只看另一列火車的話,會以為你坐的火車是靜止的,另一列火車在運動。但是,只要你拿站臺上的人作參照物一同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是你坐的火車在動。人一直等到發(fā)明了望遠鏡才確切地找到了太空中的參照物,察覺到地球圍著太陽的運動??梢?,觀察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人的觀察力受人所在的空間和觀察技術的極大限制。
可見,眼見不一定為實。天下的事很復雜,我們認識事物也得復雜一點,光憑簡單的直觀,看到一點表面現(xiàn)象就做結論是危險的。我們長著一雙眼睛,首先要看全面,要看全過程,看此事和彼事的前后左右關系。我們還有嘴,有耳朵,鼻子,特別是有一個大腦,要多問,多聽,多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這樣,才能避免從暫時的個別的真實現(xiàn)象中做出全局和總體上不真實的結論。
2008年5月8日 ,媒體報道了62歲的哈爾濱市民老滕因兒子沒有考上名牌大學而氣憤不已,經過一年的努力,2006年老滕報考了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班。老滕到學校報到時,發(fā)現(xiàn)班上的同學都在30歲左右,就連他的老師也只有46歲。后經證實,也是一條假新聞,還有什么比爾·蓋茨花億元租房看奧運 為了看北京奧運會,比爾·蓋茨花了一億元人民幣,租下了一個離水立方不到180米的空中四合院,推開四合院窗戶,向外眺望,水立方與鳥巢一覽無遺。四合院分兩層,面積大約700多平方米。這些新聞的出臺,一方面是記者被騙,另一方面,說明了記者在采訪中的不細,只見月亮不見太陽。
眼見不一定為實,也說明了事實的真相往往通過假相掩飾,用嘴吹嗩吶很平常,用鼻子吹嗩吶你也可能見過,而一農民卻自稱不僅口鼻能吹嗩吶,而且用耳朵、眼睛也能“吹”出單個嗩吶音,并演示給記者看,有的記者記錄了這個事,但一外國記者卻不信“親眼所見”,反復詢問事實,反復觀察,經過長時間“曉之以厲害關系”的“恐嚇”,他終于說了實話,耳眼吹嗩吶是他以口技表演的!呵呵!好一個口技!
那么,怎么避免在新聞采訪和寫作中失實呢?我認為,首先要警惕消息來源中有假,消息來源的提供真實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條新聞是否真實,因此,在采訪中一定要找知情人介紹情況,而不能滿足于得到了信息就忙于發(fā)稿,我所說的知情人,就是當事人和目擊者,寫批評報道要找那些沒有利害關系的人了解情況,他們一般不添油加醋,不隱瞞真相。寫表揚稿,也不要找對當事人有利益相關的人,有的人可能為了討好當事人,可能會說一些過頭的話或者拔高的話,這些,都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其次,不能間接采訪,更不能想當然,不能主觀推理,對于特別奇特的新聞,更要重視其中的真實程度,因為有的人為了出名,或者說為了能發(fā)稿件,或者為了稿費,經常用一些奇事來吸引你,而作者有會因為種種原因上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非常生動的感人的新聞有,材料或者十分的完善,一聽情況就覺得是一個好素材,能寫出一篇好稿件,對這樣的情況更要引起注意。同時,要警惕在采訪中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的現(xiàn)象,警惕要什么數(shù)字都能馬上說起來的現(xiàn)象,更要警惕在現(xiàn)場所看到的所謂“感人場面”,比如有時,為了迎接檢查團,或者說為了迎接記者的到來,有的單位就經常組織一些熱火朝天的場面,讓人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其實在單位內部早已是矛盾重重,同時,要注意把假相當真相來對待,把支流當主流、把局部當全局來報道。不論是在什么場合下,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要對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個數(shù)字,人名,地名,術語,過程等進行核對,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其詞,不縮小成績,這樣,才能避免出現(xiàn)新聞失實。尤其是在一些矛盾比較多,有對立觀點的新聞事件中,采訪對象常?;乇芤恍ψ约翰焕那闆r,夸大對方存在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能兼聽則明,否則,就容易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中了解了假情況。在此基礎上,不能搞強加于人的采訪,不能讓采訪對象說違心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了提高上稿率,為了追求情節(jié)生動,不顧客觀事實,硬是通過啟發(fā)引導和追問,達到作者自己想要的目的,這也有可能造成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