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签量不签价 06年电煤价格小幅上升 | |||||
煤炭资讯网 | 2006-1-21 13:15:17 煤市分析 | ||||
平安证券:签量不签价 06年电煤价格小幅上升
06--1--21 事项 根据大会通知,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已于 会议最新统计数据: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王战军介绍,截至11日12时,实际网上“录入”合同5107份,煤炭合同量8.12亿吨,这与事先预计的11亿吨至12亿吨的合同量有较大差距,总体评价是与上年相比“录入量不足”,实际比上一年少录入1.92亿吨。在重点合同中,电力行业3.48亿吨,比上年减少0.72亿吨,下降17%,其中五大发电公司1.39亿吨,比上年减少0.55亿吨;化肥行业976万吨,减少607万吨;出口方面减少362万吨;居民生活6653万吨,增加1654万吨。 平安观点 ●3.48亿吨的重点电煤合同量偏少,有可能为今年的电煤供应留下了隐患。国家对2006年重点煤炭铁路运力调控目标为6.9亿吨,其中电力为4.92亿吨。而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分析,本次产运需衔接会上重点电煤只签订了3.48亿吨的合同量,这就意味电力部门放弃了近1.44亿吨的计划内铁路运力分配。在2006年我国铁路运力依然偏紧,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改革对部分线路存有不确定影响情况下,我们分析此次产运需衔接会煤电双方因价格问题而影响了合同总签订量并不明智,这可能为今年的电煤供应埋下运力隐患,也会因为直供量的减少而无法降低供需双方中间环节加价问题,甚至会迫使一些发电企业不得不转向中小乡镇煤炭生产企业和国外煤炭市场。因此从目前看,首次电煤价格的市场化,煤电双方均未获得实质性利好。 ●在煤炭供需形势趋缓心里预期下,发电企业似乎更占据谈判优势。本次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发改委宣布放开电煤价格,煤炭价格实行市场化。因此,在市场化条件下,煤电双方电煤合同价商谈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供需双方对未来煤炭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的预判。本次会议上,发电企业认为电煤价格已处于历史高点,已有近1/3的发电企业因电煤价格高企而处于亏损状态,而从今明两年煤炭供需形势分析,市场煤价有下降趋势,因此,发电企业认为电煤合同价不应再涨;但煤炭生产企业认为目前重点电煤合同价与市场电煤价格间存在60~100元/吨的差价,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一差价理应逐步缩小。 ●只签量不签价,2006年电煤市场价格充满变数。由于煤、电双方在价格方面的严重分歧,为不耽误落实运力,目前煤、电双方签订的绝大多数合同只有量、没有价,这意味今年电煤价格将更多地随行就市,真正市场化了。但这同时也给电煤市场价格增添了不少变数,电煤供应价格可能会面临一季一洽谈,甚至一月一洽谈的现象,在发电用煤旺季甚至会再次出现因供需局部偏紧而不得不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协调电煤供应的现象。 ●对2006年重点电煤合同价格我们仍倾向于小幅上涨的判断。在过去重点电煤合同分为计划内重点电煤合同和计划外重点电煤合同,计划内重点电煤合同价是在政府相关部门行政干预下确定的,这部分电煤价格大幅低于市场电煤价格(2005年发改委对这部分电煤合同价设置了8%的涨幅限制);计划外重点电煤合同是煤电双方为稳定供货渠道和供货价格签订的长期合同,这部分电煤价格一般也低于市场电煤价。根据运销协会统计数据,2005年1~9月,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供发电用煤平均售价为207.76元/吨,同比上涨27.56元/吨,涨幅为22.6%,考虑其中有部分是受8%涨幅限制的计划内电煤,因此市场电煤实际涨幅超过22.6%。这使计划内的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电煤价差达100元/吨,计划外的重点电煤合同价与市场电煤价差约60元/吨。由于本次产运需衔接会发改委宣布放开电煤价格,煤炭企业自然要求对过去这种双轨制的电煤合同价格体制进行改革,至少会要求使原计划内重点电煤合同价向原计划外重点电煤合同价靠拢。因此,我们分析,2006年综合平均的重点电煤合同价存在上涨动力。若按原计划内重点电煤合同价向原计划外重点电煤合同价靠拢测算,则2006年重点电煤综合平均合同价应上涨约20元/吨,约较2005年上涨10%左右。但考虑上网电价的政府指导性,发电企业很难将成本上升因素传递到下游用户,因此,实际重点电煤合同价会因电力企业的强硬立场小于10%涨幅,或许折中是一个比较可能的选择。 ●煤、电价格之争谁之过?就煤电双方价格之争,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王战军认为:电力行业不是跟煤炭过不去,而是跟政策过不去。确实在煤炭价格市场化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却不能使电价市场化,导致上游成本上涨因素无法得到合理的传导。因此,归根到底应该说煤、电之间政策体制改革的不平衡是导致煤、电之争的根源。 ●随着国家对煤、电、油、气、水等资源价格的改革,煤电双方或将从“煤电顶牛”到“煤电共赢”,共享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成长。过去“煤电顶牛”的根源在于国家对煤、电两行业体制改革的不平衡,也就是“计划电”和“市场煤”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矛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期特殊阶段下出现的矛盾,也最终将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得到化解。在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明确表示,多项对今后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即将出台,其中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其中对电力和煤炭价格的改革思路是:电价——实施新的输配电价管理办法,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完善煤电联动机制,政府逐步退出价格谈判机制,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煤价——煤炭价格市场化,政府逐渐淡出价格谈判机制。因此,我们认为2006年是改变我国多年以来低价格资源消耗的起始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供应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将整体受惠于我国资源价格体制的改革,中长期看好煤、电基础能源行业发展情景,煤电双方最终将在体制改革接轨中实现共赢,共同分享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的成果。 ●如何正确看待煤、电两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导致的周期下滑?2005年1~11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75.50%,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为33.20%,均高于全国各行业总计固定资产27.80%投资增速。产能的快速增长,是否会使煤炭步钢铁、焦碳后尘?而电力是否也会因预期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盈利前景暗淡?我们认为对此不应过于悲观,国家发改委已有充分警觉。目前煤炭、电力两行业都在不断提高进入壁垒,同时也在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如煤炭行业截至 来源: 平安证券 中国西部煤炭网 晓 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