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丁汉?
2006q??0日至4?日,GlobeScan①受媒体中心(j)Qthe Media CenterQ②、\透社和BBC的委托采用面访和?sh)话讉K的方法对英国、美国、巴ѝ埃?qing)、d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俄|斯和韩国的10,230?8-65岁成Z?jin)调查。除巴西、埃?qing)、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四国的h仅局限于主要大城?jng)外Q其他国家的h均来自全国范_(d)见表1-1Q。每个国家调查结果的辚w误差?/- 3%?BR>1-1Q此ơ调查的Ҏ(gu)
该调查描qC(jin)q{?0个国家成人对媒体的M信Q情况Q对媒体行ؓ(f)的感知;公众对不同类别媒体的信QQh口统计学差别?qing)公众因对媒体失M任而{向其他消息来源等情况?/FONT>
对媒体的信Q ?-2Q十国家公众对媒体与政府的信?BR> 说明Q?、图中百分比指的是选择“很信Q”与“有些信仠Z的被调查者的比例;2、未调查埃及(qing)公众Ҏ(gu)府的信Q 此次调查l果昄Q?0个国家对媒体的信d|63%Q高于对政府的信d|52%Q,但美国与英国的情况则异于此:(x)国公众信Q政府与媒体的比例分别?7%?59%Q而英国则分别?1% ?47%。在所调查?0个国安Q公众对媒体的M信QQOverall trustQ各不相同。尼日利亚(88%很信L有些信QQ,印度D亚(86%很信L有些信QQ,印度Q?2%很信L有些信QQ和埃及(qing)Q?4%很信L有些信QQ等发展中国家的被调查者对媒体的信L高。这些国家公众对政府的信ȝ比较而言低于对媒体的信QQ例如在日利亚Q?8%的公众很信Q或有些信d体,但只?34%的公众很信Q或有些信L府;印度D亚这两方面的数据分别?6% ?71%Q?印度则ؓ(f) 82% ?66%。有的是,国人和俄罗斯h对媒介“ؓ(f)C会(x)最大利益而运行”表现出E度怼的信任(分别?9%?8%Q。在英国、韩国、巴西和德国Q信d介者的比重分别?7%?5%?5%?3%Q低于不信Q媒介者。与2002q调查结果相比,在有可比数据?个国Ӟ除埃?qing)与巴西外?j)里,除d国公众对媒介的信M2002q的49%降至43%外,其他6个国家公众对媒介的信M2002q相比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Q尼日利亚从 61% 升至 88%, 印度?6% 升至 82%, 国?2% 升至 59%, 俄罗斯从48% 升至 58%Q英国从29% 升至 47%。GlobeScan总裁道L(fng)勒(Doug MillerQ对此评价道Q“过?q内Q公众信dM上逐渐消蚀Q在此情况下Q位于多数被调查国家内的媒介保持或提高了(jin)公众对自q信QQ此点引人注目。”点评:(x)公众对媒体的M信Q是公众对媒体较ؓ(f)W统的主观认知。此认知?x)?jing)响到公众对媒体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乃至影响公众行ؓ(f)。因此,公众对媒体的信Q被视为媒体与公众间“传通”的基础与保障。就以上调查数据来看Q无论是与“对政府信Q”的横向比较q是?002q数据的U向比较来看Q公众对媒体的信L况都很o(h)Z观。虽然中国未被列入此ơ调查的视野Q但Ҏ(gu)前h调查数据Q如柯惠新在2001q进行的《北京奥q申办媒介传播效果研I》有两次北京居民调查Q针对“通常情况下,(zhn)对新闻媒介所报道内容的信ȝ度”的问题Q选择“完全信仠Z和“基本信仠Z者的比例分别?5.3%?1.2%③;非典后期同济大学研究团队?003q??3-25日对上v?jng)?8?8岁以上市(jng)民进行的调查昄Q认为媒介“很可信”和“比较可信”者高?3.3%④)(j)可以看出,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公众对媒体的信QE度居于高位。中国媒体公信力问题的提Z?dng)R分源自对媒体受信ȝ度在U向比较上有所下降的判断。公众对媒体的信ȝ度会(x)随着C会(x)环境的差异与变迁而变化,中国C会(x)环境的变化将成ؓ(f)媒体公信力必d照的背景。重要的不是媒体公信力是否有所下降Q而是其是否随着环境d?jin)一个与C会(x)发展相协调的状态?/FONT>
对媒体的感知
公众对媒体的态度通过公众对媒体在“精地报道新闻”、“报道故事的各个斚w”等一pd信Q相关因素Qtrust-related factorsQ上的表现的感知QperceptionsQ来量(见表1-3)。对10个国家的调查描绘出新d体所面(f)的挑战与机遇Q?BR> ——在所调查?0个国安Q^?5%的被调查肯定媒介在“精地报道新闻”方面的表现。而在国、巴ѝ英国则分别只有46%?45%?3%的被调查者同意新d体遵循了(jin)q一新闻业的基本原则?BR> ——^?4%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报道了(jin)故事的各个方面”。可是,只有29%的美国h?2%的英国h同意此?BR> ——^?2%的被调查者每天密切关注新闻;即是在18-24岁群体中Q也?7%被调查者密切关注新闅R?BR> ——^?4%的被调查者称能从L媒体得到惌的新闻,46%则称不能从主媒体得到想要的新闻?BR> ——^?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报道了(jin)太多负面新闻Q特别是巴西人(80%Q、韩国hQ?9%Q、美国hQ?8%Q和英国人(63%Q?BR> ——^?2%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太x西方价值和其所兛_(j)的事Q巴?67%)、韩?(66%)和埃?61%)其如此?BR> ——^?6%的h不同意“新M业者能不受所有者干预地自由报道新闻”,韩国(63% 不同?和d?(59%不同?其如此?BR> ——^?7%的被调查者同意他们宁愿根据多个新L源核实新闻而非依靠一个。互联网用户也是q样?BR> 点评Q精报道和报道故事的各个方面等新闻职业准则仍是推动公众信Q媒体的重要因素。因此“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等仍是媒体保持公信力的基石?BR> 虽然覆盖10个国家的调查昄公众对媒体的M信Q在过?q内保持相对E_Q但调查亦显C对传统媒体失去信Q的h——特别是q轻的城?jng)男性——{而投向互联网。因此,互联|等新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冲击不仅在于提供?jin)一个可以检验传l媒体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参照物,而且q在于提供了(jin)一个可以抛弃传l媒体{而投靠的替代品,后者羃?yu)?jin)失去受众信Q的传l媒体重新获得受众信ȝI间。因此,在当前媒体环境中Q传l媒体更需慎守新闻职业道d准则?/FONT>
谁被信QQ谁不被信QQ?/FONT>
ȝ来看Q全国性电(sh)视最受信任(82%的被调查者信任,只有16%不信任)(j)Q其ơ是全国性报U(75%的被调查者信任)(j)。但巴西情况属于例外Q该国全国性和地区性报U最受信仅R在所调查?0个国安Q互联网博客QInternet blogsQ是最不受信Q的新L源,q_分别?5%?3%的被调查者称信Q和不信Q互联|博客。巴西和国公众对互联网博客的信d更低Q分别ؓ(f)20%信QQ?5%不信d25%信QQ?8%不信仅R在韩国(38% 信Qvs 25%不信?、印度尼西亚(36% 信Qvs 16%不信?和埃?30%信Qvs15%不信?Q公众对博客的信d则高一些。就?0个国家来_(d)q_1/2的被调查者难以说清自己是否信d客,只有q_3%的被调查者称博客是他们最重要的新L源。但在韩国却?7%的被调查者称博客是其最重要的新L源。公众最信Q那些提供自己所需新闻的媒体。最受信ȝ新闻媒体品牌通常是全国性电(sh)视网和报U?/FONT>
?-4Q对不同媒体渠道的信?Q?0个国家被调查者“信仠Z与“不信Q”的均|(j) 点评Q报U常被认为是最受信ȝ传统媒体Q但此项调查昄Q就q_值来看,公众对全国性电(sh)视台的信d于首位(当然巴西人对报纸的信d于首位)(j)。互联网博客则最受C任(1/2的h难以说明他们是否信Q互联|博客)(j)?BR> 传统媒体中的“把关h”从正反两个斚w影响到公众对媒体的信任:(x)正面来看Q“把关h”遵照职业操守,虚假、片面的信息qo(h)掉,使传l媒体不像互联网博客那样鱼龙hQ因此有着规范把关的传l媒体M上受到更多信任;反面来看Q“把关h”受某种利益的驱动或受现实条件的局限(如对伊战争期间传l媒体受西方数国家政治利益的驱动或受美军方消息源的局限)(j)Q传播虚假、片面的信息Q较?yu)受到控制的互联|反倒更能呈C实真相,因此,在某一特定时刻或特定事件上Q较?yu)把关的互联|反倒能受到更多信Q。总而言之,公众对不同媒体渠道信ȝ度上的差别,归根l底q在于媒体在多大E度上遵守了(jin)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等基本新闻职业准则Q而媒体属性、把xc(din)报道范围等斚w客观存在的差异则?x)?jing)响到不同cd媒体对基本新闻职业准则的遵守E度?/FONT>
人口l计学的差别
当谈到对不同新闻来源的用时Q年龄是最重要的h口统计学因素Q此因素对Ş塑公众对新闻媒介的态度也很重要。被调查者越q轻Q越从?sh)视或报U怸获得新闻Q越可能依靠互联|?8-24岁的被调查者中?9%视互联网为最重要的新L源,而对所有被调查对象而言Q视互联|ؓ(f)最重要的新L源者仅?%?BR> 18-24岁的受众q最有可能称他们重视从互联网或无U信息源上获得新ȝZ(x)Q?1%vs 56%的均|(j)Q他们对互联|的信Q(36%)甚于对全国性新L源的信QQ?0%Q,他们不常从主媒体上获得所喜欢的新?46% vs 50%的均??BR> x比h更可能视电(sh)视ؓ(f)最重要的新L源,而男性比x更可能视报U和互联|ؓ(f)更重要的新闻来源。与x相比,h更可能Q每天密切关注新?76%[h] vs 69%[x])Q重视获得新ȝ新技?60%[h] vs 52%[x])和抛弃不受信ȝ新闻来源(31%[h] vs 25%[x])。受教育E度高者比受教育程度低者更重视利用互联|?无线技术获得新ȝZ(x)。图1-5(见下?表示重视利用互联|?无线技术获得新MZ(x)的h口统计学模式?BR> 点评Q性别、年龄、受教育E度{h口统计学特征?x)?jing)响到个h的媒体用习(fn)惯及(qing)对媒体的感知。年ȝ性及(qing)受教育程度高者更重视利用互联|?无线技术获得所需新闻和信息的Z(x)Q这意味着q部分h一斚w有更多验证传l媒体新ȝ途径Q另一斚wQ也多了(jin)些可以{而依靠的新闻来源。互联网{更开放、快L(fng)技术特性传统媒体未恪守新闻职业准则的行ؓ(f)更容易暴露出来,因此Q互联网环境中的传统媒体在获取及(qing)l持公众Q特别是q轻h及(qing)受教育程度高者)(j)信Q斚w面(f)更多压力?/FONT>
不信d致{向其他新L?/FONT>
在所调查?0个国安Q?8%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13%Q或有些同意Q?5%Q“在q去一q内我已停止使用某一媒体Q因为它失去?jin)我的信仠Z。此点在巴西(44%)、埃?(40%)?韩国(39%)和美?(32%)其明显Q而在俄罗斯、d国和印度D亚,q一数据相对较低Q分别ؓ(f)10%?5%?7%。英?29%)、印?(28%)和尼日利?(27%)则居中? 最有可能因对媒体失M任而停止用某一新闻来源的hQ?3%非常同意他们在过Mq内已这么做的hQ更有可能是18-24岁的城市(jng)h。对调查l果的进一步分析显C些年ȝh观众正从电(sh)视{向互联网Q这h中的15%UC联网现在是他们一周中最重要的新L源,q高?%的均倹{?BR> GlobeScan?道L(fng)勒(Doug MillerQ对此评价道Q“可信的新闻对公众来讲意义重大;如果他们觉得得不到可信的新闻Q重要的数人就?x){向其他新L源;q轻的城?jng)男性正在用点击鼠标的‘咔哒声’投,在线获得他们惌的新闅R?BR> 点评Q当公众失去对传l媒体的信Q后,便会(x)自然而然地选择d。但是获取新M息是人类一个基本的_需求,在互联网{新技术出C前,公众的“离开”更多是dA报(杂志、电(sh)视台或电(sh)収ͼ(j)Q{而选择B报(杂志、电(sh)视台、电(sh)収ͼ(j)。“选择”L局限在传统媒体圈子内的选择。但在互联网{新技术大大改变媒介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传统媒体Ҏ(gu)M息传输渠道的垄断被打_(d)也许阅听人对某家报纸Q杂志、广播、电(sh)视台Q的不信M(x)晕轮化ؓ(f)对该家媒体所属媒体类别的不信任,甚至?x)导致对整个传统媒体的不信Q。互联网{替代品的存在ɘq种不信LD的离开不仅是离开某家媒体Q而是某类媒体Q甚x整个传统媒体。对与互联网{新技术亲和力强的城市(jng)q轻h来Ԍ更是如此。“媒介即信息”,q轻一代对互联|等新技术的倚重?qing)对传统媒体的疏q是最值得传统媒体兛_(j)的问题。尽信任问题ƈ不是Dq轻一代疏q传l媒体的唯一原因Q但遵守职业道dQ以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赢得?qing)维持公众对自己的信任,却是传统媒体在争取一个相对合意的生存环境时应该且可以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FONT>
l??BR> 总而言之,公众对媒体的信QZ公众对媒体的主观感知Q此主观感知受媒体表现及(qing)受众特征的直接媄(jing)响。互联网{新技术因增加?jin)参照系与替代品Q因此传统媒体在获取及(qing)l持公众信Q斚w面(f)更多压力。准、客观、公正、全面等新闻职业准则仍是媒体对待信Q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媒体受信Q问题的重点不是提高媒体受信Q的程度,而是L与社?x)发展相协调的媒体受信Q状态?/FONT>
注释Q?BR> ?一家致力于全球舆论研究的股份公司,在东京、u敦与华盛设有办事处 ?一安赢利智慧团,致力于构Z个信息更灵通的C会(x) ?转引自中国社U院新闻与传播研I所d的《中国新d鉴——传媒调查篇?003卷下QP700 ?丁未、王轩等Q《危Z播——上“非典”事件传播调研》,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危Z播课题组研究报告Q?003q??0?/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