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不要把“以人为本”复杂化了 | |||||
煤炭资讯网 | 2007-8-11 0:53:55 局矿快报 | ||||
陕西蒲城蒲白矿务局矸石电厂党委工作部 以人为本,它的内涵很丰富,外延更加宽泛。就像我们说“为人民服务”一样,是一句“高屋建瓴”的口号。现在,它更是广泛的应用到企业文化创建中,被列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并衍生出众多的解释,可以说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大家说的都有理。那么,到底那个“理”才能说到职工心坎里,引起职工的共鸣,这可真的需要细细说说了。 有些企业说,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成长,大力培训人才;有些企业说,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企业说,以人为本,就是人本精细化管理,让企业精神跟植人心;也有的说,以人为本,就是培育共有价值观,塑造知荣辱、懂文明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还有的说,以人为本,就是打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等等。个别企业,对以人为本的解释长达几百字,越说越复杂,抓不住重点,让人无所适从。其实,以人为本,最核心问题是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即物质需要(工资待遇)和成长需要(发展前途),其它都是其次。 需要是指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第一层需要理论,即把人的衣、食、住称为人的第一需要;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人的需要理论,即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西方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五类基本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综合以上理论,人的需要不外乎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的需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等,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保存人的生命;生活需要比生存需要高一个层次,指生活稳定、劳动安全、职业安全,这些需要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稳定和自由;发展需要是指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企业一名员工,他和企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契约关系。职工在企业工作,8小时工作时间内,受企业安排从事生产劳动,企业支付酬劳,8小时之外,严格的说是和企业没有关系的,他的一切行为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等尺度约束。那么职工要在社会生存,要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他最想得到的一是企业工资待遇;二是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即成长需要。这和企业的总目标也是一致的:企业效益好了,才能更好的提高职工收入;企业成长壮大了,职工的发展平台也自然是水涨船高。不管是什么企业,想要留住职工,当然得 “对症下药”,不断提供满足职工的合理生活需要的成本,即工资收入。反过来说,就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样,职工才能安心工作,企业才能安全生产。 而这种关系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一是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高;二是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低;三是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差;四是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好。不管哪种情况,在合约范围内,企业和职工都可以自由选择。企业不是社会,更不应强加给它担负起社会责任。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它担负起的应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由企业来做,经济效益当然要和职工分享。但无论什么情况,当企业无法满足职工基本需要时,其它一切的“以人为本”都是风风光光的形式主义。 以人为本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毕竟,现在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选择的余地比过去多了许多。 作者现系 矸石电厂党委工作部 副部长,政工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