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整合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合力探讨
重庆永荣矿业公司中心桥煤业公司
随着国家对煤炭开发战略由新建为主向整合为主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煤炭工业已经进入大整合时代。随着企业间相互整合力度的加大,如何把现有的各类监督资源也整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的效能和制约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开放的加大,国有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也在增加。加强监督、及时发现、规避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成为出资人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对国有企业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在发挥原有监督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对国有企业派驻稽察特派员实施监督,到2000年又转为监事会制度进行监督;2002年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派督导组全面检查企业工作;2005年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又派巡视组全面检查企业工作;目前又实行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以及巡视组等制度。从走过的历程看,特别是后期向国有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以出资人代表身份长驻企业,通过听、看、分析、写报告、反馈意见等几个环节,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重点检查企业资产和效益的真实性,揭示危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重大事项,评价领导班子和企业负责人,密切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廉洁从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企业整合前,企业内部的纪检、审计、职代会等多个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由于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效果和效率都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各监督主体条块分割,相互间沟通协调不够,缺乏合力监督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容易形成对领导人员监督的盲区;另一方面职工群众因平时对企业重大决策缺乏参与和了解,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对领导人员实行的民主监督乏力;再次,监督观念比较落后,主动监督和合力监督的意识欠缺,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上级部门监督感觉“鞭长莫及”,疏于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制定原则规定多、量化标准少,实施监督时不好监督;同级监督感觉“放不下面子”,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也流于形式,软弱无力;下级监督又更感觉“胳膊拧不过大腿”,害怕打击报复穿小鞋,不敢去监督。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企业领导人员自律意识不强,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认为是在揭露自己的阴暗面,会影响自己形象,存在着“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等。
三、整合监督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整合监督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优化监督资源配置,提高现有监督资源的效率,防止重复监督和无效监督,减少盲目监督。如何整合现有监督资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㈠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组织监督
要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中的党员应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成员与经营管理者“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进党委、纪委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建立干部提拔使用前与纪委交流廉政信息的制度,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㈡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
国有企业在现代公司制度治理下,应构建结构合理、程序严密、运作规范、约束有力的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建立完整的企业自身机体“免疫”系统,核心是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一般按照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模式,依法任命,明确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各自的职责。通过这种形式,逐步形成了企业内部权力有效制衡,强化内部监督。重点突出产权监督的核心地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国有出资人利益制度,逐步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认真落实企业年度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监事会要根据新《公司法》的要求,创新监事会的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监事会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㈢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民主监督
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收入申报、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上缴登记、业务招待费用开支使用向职代会报告制度,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制度,要求企业领导人员每年在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述职述廉,并由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积极推行厂务公开等制度,落实职代会参与审议企业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事前、事后监督,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㈣建立和完善监督网络,实现监督职能的互补
注重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在重大问题上的监督,特别重视对主要领导人员在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外部监督责任定位于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损益表和资金流量来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实施对重要情况的建立,月度差错通报制度,严格控制重大业务差错,提出规范工作的意见,并定期将被监督对象的工作质量通报产权部门,以便于产权部门积累监督对象的动态资料。在企业内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如人事、财务和资产管理以及重大问题决策、生产经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指挥等方面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来规范经营管理者的行为,防止各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各类监督主体协同监督,实现监督职能的互补,就能较好地完成各自和总体的监督目标。
㈤充分运用监督成果,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实现监督成效,关键在于落实监督意见,突出整改效果及责任追究,要赋予审计部门对业务监督对象工作质量的评判权,将审计问题的整体情况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对被监督对象有任职建议权,对责任追究有质询权,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因经营不善、失职渎职或违法违规等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经营者,应及时按照程序予以解聘;对重大经营失误负主要责任及违法违纪的领导人员,视其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连带责任;建立正常的经营者淘汰机制,不论是考核不称职,还是审计发现严重问题,都要坚决、及时地调整下来,确保监督效能和制约力。
㈥推进监督手段创新,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
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建立成本低、效率高的国有企业监督的新框架。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为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监督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网络采集数据,实时快速获得信息,使监督方式更好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统一,实现动态监管、超前防范;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度防范相结合,使各项监督工作更加严密、规范,动态监督系统能够自动进行违规警示,将监督检查与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有机结合起来,寓监督于服务之中;采用实时在线监督,打消企业个别人员存在的违规违纪操作或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有效地堵住漏洞,从源头上防范隐患,大大节约人力和时间,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