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報道寫作中的虛筆運用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11-10-6 10:16:50 寫作 | ||
“虛筆”是書法術(shù)語,它是眾多筆法形式的一種,與“實筆”相對。“虛”不是指虛構(gòu),而是一種側(cè)面的、間接的、抽象的描敘手法,又可稱作暗寫。 近些年來,新聞報道不斷地向其他傳統(tǒng)藝術(shù)吸收和借鑒新的表現(xiàn)手法和敘述技巧。寫作突破了原先程式化的模式,呈現(xiàn)出空前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尤其是人物報道的寫作,以往“高大全”的人物敘述方式已經(jīng)被個性鮮明形式多樣的開放式寫作所取代了。其中,虛筆在人物報道寫作中的運用引人矚目。 “虛筆”是書法術(shù)語,它是眾多筆法形式的一種,與“實筆”相對。這里的“虛”不是指虛構(gòu),而是一種側(cè)面的、間接的、抽象的描敘手法,又可稱作暗寫。虛寫是旁敲側(cè)擊,迂回包抄,是實寫的必要補充,并與實寫相互呼應。 一、設置虛題,吸引閱讀 新聞標題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吸引讀者閱讀。一則好標題,不僅要向讀者提示和評價新聞的內(nèi)容,而且還要以生動形象的表述形式搶奪讀者的“眼球”。這個時候,虛題就部分地承擔了這個任務。相對于實題正面敘述新聞事實而言,虛題的擬定和設置則更具靈活性和抽象性。 《讀者你猜:他的職稱是……》(羊城晚報,1990年5月29日)是介紹著名設計師梁昆浩所采用的標題。這個虛題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標題中的省略號更像是寫作者有意向讀者炮制的一個懸念。著名記者范敬宜在報道從美國考察回來的江蘇農(nóng)民企業(yè)家沈其南時,擬定的見報標題是《“老外”開始怕“老鄉(xiāng)”》(經(jīng)濟日報,1992年5月28日)。“老外”為什么開始怕“老鄉(xiāng)”,究竟怕到什么程度,這則篇幅不長的人物報道會給你明確的答案。 當然,大部分的虛題對實題具有依附性。如果缺少實題的補充說明,讀者只看標題的話,必定會一頭霧水。 二、旁人話語,側(cè)面映襯 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話語也是“雪亮”的。周圍人所說的話,是一面鏡子,而且一個人的褒貶評價也是通過旁人的話語來呈現(xiàn)的。所以,旁人的“言為心聲”就會顯得更有力度和可信度。高明的寫作者經(jīng)常會裁剪一些貌似不經(jīng)意的旁人話語,讓讀者從言語的背后可以觸摸到人物性格的真正內(nèi)核。 獲得第1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用生命搏擊貧困的共產(chǎn)黨人》講述的是陜西銅川市郊區(qū)惠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郭秀明帶領(lǐng)群眾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感人事跡。整篇人物通訊感情飽滿,催人淚下。寫作者注重用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而且這些所引用的語言都是來自生活原生態(tài)的。①“秀明,你是放著自在不自在,逮個老鼠咬布袋,看村上這個爛攤子,不把你陷進去才怪呢?”村里有人勸他別當窮“村官”。②“沒見過你這樣翻臉不認人的,要罰,咱這親家也別當了。” 親家母的牛羊毀壞了林木,郭秀明堅決要罰。③“大夫,俺代表全村人求你們了!你們一定要救活他,不管花多少錢都要救活他,他是俺們村最最重要的人,俺們村離不開他??!”急救室里,有人央求醫(yī)生。④“郭書記,你是為了讓全村人都過上好日子,而活活累死的呀!” 噩耗傳來,惠家溝全村男女老幼哭聲一片。 就這樣,一個不徇私情、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好黨員的形象雕塑般地矗立起來了。這一句句平白樸素的話從另一個側(cè)面將人物的高大形象映襯得光輝耀眼。 三、場景描摹,烘托人物 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場景中。因此,在人物報道寫作中,勾勒和白描人物所處的場景是不可或缺的。在《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lián)社新聞報道手冊》一書中,美聯(lián)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德希瓦爾認為,沒有場景描寫(包括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嗅覺感受和觸覺感受),新聞就無法敘述下去。由此可見,場景描摹在具體的人物報道寫作實踐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事實上,這就是虛筆的具體運用,即通過場景的描摹和勾勒,烘托人物內(nèi)心世界,進而凸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這也是一直以來表現(xiàn)人物最為常用的手法之一。 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開始部分,穆青他們不惜筆墨地描繪了焦裕祿剛到蘭考時的情景,“大地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nèi)澇的洼窩里,結(jié)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些很有畫面感的描寫間接反襯出焦裕祿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以深度調(diào)查報道見長的南方周末在2004年2月5日的頭版推出了宿遷市市委書記仇和的專訪——《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在談到在改革中處處體現(xiàn)了仇和的意志時,作者剪接了一些看似零散的片斷:“賢官鎮(zhèn)駐丘村的張金花,仍在為她被村干部無辜推倒的房子奔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長勝在打點行裝,告別妻兒赴浙江平湖招商;浙江老板沈素才,忙著在沭陽城開發(fā)房地產(chǎn),他因為交警每看到外地牌照的車就敬禮而感動;在沭陽街頭,‘工業(yè)園長期招收技工’的橫幅在風中飄揚。”通過一連串靈巧的剪輯和串連,用一組組蒙太奇式的鏡頭,作者讓材料與人物形象之間達到一種虛實相生的狀態(tài),也讓作為市委書記仇和性格里倔強專斷的一面頓顯無疑。 四、留白處理,豐滿形象 在制作新聞時,在強調(diào)充分報道的同時,給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選擇。然而,在面對理性的主動的讀者,作為新聞的制作者,應該考慮的是給他們留有余地,尤其在人物評價時,應該盡量把權(quán)利交給讀者。“神”化正面人物,“鬼”化反面人物的極端做法,可以說是一種“失語”。有所保留,有所側(cè)重,才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人物報道寫作整體上的留白處理。 “留白”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之一。國畫傳統(tǒng)上不加底色,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留白與著墨相對,兩者相得益彰。同樣的,在文字表達上,也可以借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留白技法。文字留白是虛筆運用的特殊表現(xiàn),通過文字預留出具有彈性的內(nèi)在空間,并且在表達過程中,有意構(gòu)造一種對敘述文本解讀的空間層次感。這種留白需要讀者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補充、去豐富,使得意思傳達上不至于滿、直、露、淺。 在《伊娃的禮物》這篇優(yōu)秀的人物特寫中,美聯(lián)社記者海倫·奧尼爾用平靜客觀近乎冷峻的筆觸,不急不緩地呈現(xiàn)了一位先天失明、而突然間又得到了視力的80歲的老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在全文最后一段,記者這樣寫道,“她打了一聲響指,向院里的寵物狗屈下身子。這是一條比利時牧羊狗。‘來,美人兒,’她沖它喊著,‘到這兒來,美人兒。’那只又老又瘸還有點兒瞎的叫‘美人兒’的狗拖著步子挪到她身邊,用鼻子蹭她的手。”這是比較克制和開放式的敘述,語言也“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很多閱讀空間。 總而言之,新聞事實是確定的,但新聞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多種多樣的。借鑒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虛筆的運用,可以進一步豐富人物報道的表達樣式,進一步增強文字的表現(xiàn)力,從而提高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作者單位:江西南昌理工學院傳媒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