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電廠也缺煤 煤電聯(lián)動長效機制應著手準備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11-5-24 6:04:43 頭條 | ||
林伯強 與這次電荒相關,據(jù)稱,山西多家電廠因為無煤而出現(xiàn)連續(xù)停機現(xiàn)象,坐在煤山上的山西電廠由于本地無煤可購,不得不出省尋煤。 現(xiàn)在,各港口煤炭價格普遍上漲,大多用煤省份都在找煤,電力企業(yè)難以承受煤價上漲的成本壓力。現(xiàn)在的“電荒”是否會演變成一場更大的、全面的“電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以往比較常見的“電荒”主要是裝機容量不足造成,解決辦法也比較簡單,就是盡快增加電力裝機。本次電力短缺可能緣于電煤供應不足,也就是在電力裝機充裕的情況下的“軟缺電”,這種缺電的成本更大。對于電煤供應緊缺的原因及解決方案,眾說紛紜。 我國的煤炭運輸跟不上需求增長,早就是一個問題,可如果煤炭大省山西都出現(xiàn)電煤供應短缺,那說明目前的缺煤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有人說,這是每年簽煤電合同的博弈而引起的短期煤炭短缺,好像有一些道理。在當前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煤炭仍是我國電力的主要能源,煤電之間的焦點在價格。如果不盡快解決煤炭問題,電力供需平衡將非常脆弱,“電荒”將會由不同原因引發(fā)(包括煤電矛盾、異常氣候等)而持續(xù)出現(xiàn),并成為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障礙。我們都知道,缺電的社會經(jīng)濟成本遠大于電力供應成本。我國電廠基本是國企,即使煤電不聯(lián)動,只要政府需要,他們一般不會拒絕發(fā)電。但是,不積極買煤就不能積極地發(fā)電。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電荒不是突發(fā)事件。但是,年年搶運電煤使我們意識到:為什么電廠不能早作準備,在用煤高峰期來臨前就增加電煤庫存?在煤炭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煤炭的市場化和電力政府定價使得煤價對電力存在著很大風險,此外,囤煤本身也有成本。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說明,在電力市場化改革未到位的情況下,目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或者由于煤炭需求增加,或是由于石油價格上漲,或是由于煤炭進口增加,我國的煤炭價格的大趨勢是上漲,保障電力供應需要切實推進“透明的”和“有限制”的煤電聯(lián)動,這是解決煤電矛盾的有效手段。 煤企跟電企有量有價的長期合同是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做法。政府干預下(通過行政手段或運力)的長期煤炭合同,是我國解決煤電之間矛盾的一個方法。國家發(fā)改委今年非常明確鼓勵煤企與發(fā)電企業(yè)簽長期合同,而且今年似乎很有成效。但如果煤炭價格進一步大幅上漲,要求煤企按照長期合同價格供煤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目前除了行政之外,法律上還很難保障,因此電企的風險依然存在。 我國目前煤炭發(fā)電占總發(fā)電的75%,煤炭成本占發(fā)電成本的近70%,煤價上漲電價不上漲就會對電力供應有影響,解決電力短缺將是政府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緩慢的煤價上漲的確有推動電企提高效率的作用,而快速的煤價上漲只能迫使電企把精力放在電價博弈上。如果電力短缺是由于缺電煤,解決問題的選擇就是提高買電煤和賣電煤的積極性。 如果由于市場改革的問題,微調(diào)煤價還不夠,那就需要通過降低煤炭運輸成本或增加煤炭產(chǎn)能,使煤炭供應相對寬松,但這不是短期能做到的。 及時到位的煤電聯(lián)動的緊迫性在于:由于市場機制缺位,常常迫使我們在能源短缺時采取非市場的手段,導致更大的扭曲和更多的成本。因此,短期解決的手段常常是反市場的,不得已而為之,因此需要在渡過難關的同時,就著手準備煤電聯(lián)動的長效機制。 發(fā)展中國家比發(fā)達國家更需要能源政策設計。壓低能源價格如果導致缺電、油荒,就會增加經(jīng)濟運行成本,造成通脹壓力。最終還是大家埋單,只不過是間接地,而且可能出得更多。無論如何,透明的能源價格機制非常重要,尤其是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jīng)濟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