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訊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13-1-24 7:10:42 寫作 | ||
一、通訊的涵義 通訊是一種比消息詳細而深入地報道新聞事實的新聞體裁。 西方傳媒中沒有我們所說的“通訊”,它們的“新聞專稿”(又稱特稿),即“比消息更詳盡的新聞”,近似于我國的通訊。 通訊與消息同屬新聞體,但有幾點區(qū)別:從容量上看,通訊容量大、事實詳細,一般篇幅長;消息容量相對小些,事實概括,一般篇幅短。從報道對象看,通訊選材相對較嚴,消息選材范圍寬。從結構上看,通訊靈活多變,而消息相對穩(wěn)定。從表達上看,通訊以敘述描寫為主,表達比較靈活自由,而消息以敘述為主。從報道時效上看,通訊不如消息快。 二、通訊的特征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通訊的主要特征有三點: (一) 容量大 前已提及,較之消息,通訊可以反映更多、更具體的情況,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詳盡,篇幅可以稍長。 (二)是樣式多 此點可在通訊的類型中詳見。 (三)寫法活 寫法活具體又表現(xiàn)為結構的靈活多變、表達方式較消息更自由,語言形象生動。 應該指出的是,有些教材將新聞性、文學性、評論性作為通訊的特征,其實并不準確。首先,新聞性固然是通訊所具備的,但這與其它新聞報道體裁并無相異;其次,文學性也非每篇通訊必備之素質(zhì);再者,較之消息,通訊固然在表達方式上靈活自由些,議論、抒情的運用略多些,但通訊畢竟仍以敘述、描寫為主,很多通訊并非一律要直接體現(xiàn)“報道者”的意志,而應以客觀為佳,故評論性也非通訊之特征。 三、通訊的類型 通訊的類型一般有兩種分法。一是按報道內(nèi)容分,有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風貌通訊。一是按報道形式分,有訪問記、專訪、特寫、大特寫、新聞小故事、集納、巡禮、側記、記者來信等。 (一) 訪問記 由記者出面登場,以采訪活動的過程為主要線索來結構和組織材料。寫作時有問有答,現(xiàn)場感較強,而且可以穿插各種背景材料,使通訊有一定深度。 (二) 專訪 訪問記的一種,是就特定的問題、特定的對象進行的專門的訪問,內(nèi)容集中。專訪以人物、現(xiàn)場和記者為三要素,突出“專”、“訪”二字。專訪涉及面一般不宜太寬,不應貪大求全。 (三) 新聞小故事 或稱新聞故事、小故事。其要求一是“小”,二是有“故事”,三是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現(xiàn)一個片斷,內(nèi)容單一,篇幅短小、線索簡單,不求寫繁多人物,不必橫生龐雜枝節(jié),但求精悍、生動。 (四) 特寫 將生活中某個特定的畫面予以放大,集中突出地描繪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片斷、細節(jié)和部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感染。 (五) 大特寫 是抓住社會熱點中的事件、人物或現(xiàn)象,對新聞事實作全方位、多側面的報道,用優(yōu)美的文筆、新穎的題飾、突出的照片吸引讀者的一種報道形式。也有人認為它是深度報道的一種形式。 (六) 集納 把表現(xiàn)一個主題的而又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或片斷事實組合起來,“集納”而成為一篇。集納中的事實,可以是發(fā)生在同一時間的,也可是不同時間的;可以是發(fā)生在同一單位、一條戰(zhàn)線,也可以不是。 (七) 側記 從一個側面反映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通訊。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過程,但求抓住特點,扣緊受眾的興趣點、回答受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寫作時往往夾敘夾議,兼談感受。 (八) 巡禮 邊走邊看,巡游瀏覽,很自由地把所見所聞寫出來告訴受眾;講求動態(tài)感、現(xiàn)場感、親切感;常用移步換形的方法,有較多議論和抒情。 四、通訊的寫作方法 (一)通訊的主題 正確、深刻、新穎的新聞主題從那里來?自然來自實踐,來自作者對新聞事實及其所處時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許多記者所說的“吃透兩頭”。“兩頭”指“上頭”和“下頭。”“上頭”即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方針政策等方面;“下頭”即指實際,受眾普遍關注的事實。 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列寧在做新聞編輯工作時,很重視選擇那些政治上重要的、為大眾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問題的主題。”這通常被認為是通訊確立主題的準則。 “政治上重要的”,即指選擇和確定通訊主題時,要抓方向性、決策性的問題。也就是吃透“上頭”。 “為大眾所注意的”,是說確立主題時,應考慮受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和事物,急人民所急、想受眾所想。即要吃透“下頭”。 “涉及最迫切問題的”,是說確立主題時,應回答、提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緊要的問題,要注意其及時性、指導性和有效性。 通訊主題確立和提煉的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站到高處,作宏觀分析。”善于開掘新聞事實的內(nèi)在本質(zhì),要站到高處,抓住其所包含的時代精神和普遍意義,將事實放在歷史、現(xiàn)實和時代的天幕上來觀察、考察,做縱向和橫向的宏觀分析,顯示其意義和價值?!稙榱肆粋€階級弟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處,作微觀比較”。通訊主題的提煉不僅要“站到高處,”發(fā)掘事實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內(nèi)在本質(zhì),還要“走到低處”,作微觀比較,將新聞事實和人物作具體細致的觀察、考察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其特殊性、個性,找到其矛盾和差異。宏觀分析等于飛機上看北京城,真是美麗、壯觀極了,但僅此還不夠,要寫出其美和壯觀,須得下飛機去游歷一番。 再次,“變換角度,作多面透視”。就是說在提煉主題時,宜多角度對事實進行觀照,全面把握事實的本質(zhì)特征,然后選擇最佳角度來表現(xiàn)。 ?。ǘ┩ㄓ嵉慕Y構 通訊的結構方式通常有三種: 一是縱式結構。即按單純的時間發(fā)展順序、事物發(fā)展的順序(包括遞進、因果等)、作者對所報道事物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采訪過程的先后順序等來安排層次。 二是橫式結構。即按空間變換或事物性質(zhì)的不同方面來安排層次。常見的有: 空間并列式。如新華社記者采寫的《今夜是除夕》即屬此類。文章開篇之后,分別寫了五個地方的人們做著日常工作的情況——在中央電視臺:不笑的人們;在長途電話大樓:傳遞信息和問候;在紅十字急救站:救護車緊急出動;在北線閣清潔管理站:“城市美容師”的話;在婦產(chǎn)醫(yī)院:新的生命誕生了。 性質(zhì)并列式。即按新聞事實各個側面之間的關系來安排材料。如《人民日報》1995年4月19日頭版頭條《浦東,璀璨的“雙橋”格局》就是如此。文中三個小標題,分別揭示“雙橋”格局的三個側面: 南浦、楊浦兩座橋 ――基礎建設由小到大的跨越 金橋、外高橋兩座橋 ――城市經(jīng)濟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 改革、開放兩座橋 ――城市開發(fā)機制由舊到新的跨越 群相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跡組織材料。 對比并列式。將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從對比中見主題。 三是縱橫結合式結構。即將縱式和橫式結合起來。此結構多用于事件復雜而時間跨度大、空間跨度廣的通訊,如《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等。此結構有縱橫交叉式和蒙太奇式兩種。 (三)通訊的表達方式 通訊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方法。 通訊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有自己的個性,即: 敘述的具體性和直接性。通訊因較詳細而深入地報道人物和事件,故而敘述的運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實的敘述宜具體、形象、生動。但又不宜過于鋪張、不能沓散零亂、不必過于舞文弄墨、轉彎抹角。 描寫的直觀性。通訊是新聞體裁,其描寫不能靠虛擬、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飾和夸大的形容,而應深入現(xiàn)場、親眼目睹,描寫事物或人物的本來面貌,表現(xiàn)出新聞性和現(xiàn)場感。 議論抒情的實在性。文學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則不必真,即緣情而發(fā),因情設事者多。而通訊之議論、抒情皆須緣事而發(fā),因事生情、情不離事。而且,通訊中抒情、議論不可亂用和濫用,要用在適當處,通常是開頭之處作誘導、關節(jié)之處作渲染、銜接之處作粘合、結尾之處作點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質(zhì)、升華主題;或在使事實、形象生輝;或在闡明事物之內(nèi)部聯(lián)系;或在激發(fā)啟示讀者。 通訊的語言既要準確、簡潔,又要生動、形象,文中人物語言應具有實錄性,不可妄加虛擬。 ?。ㄋ模追N常見通訊的寫作要點 1、人物通訊 即具體、形象地報道人物事跡、經(jīng)歷的通訊。 人物通訊可寫一人,也可寫群相;可寫人的一生,也可寫一個階段或某個側面;多寫正面人物,如先進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貢獻的人物等;也可寫反面典型;可寫大人物,也可寫凡人百姓。 人物通訊寫作有以下幾點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無魂”。即人物的經(jīng)歷、事跡都寫了,但不善于選擇典型材料、組織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視人物內(nèi)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時代高度對人物進行觀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風貌、精神境界卻沒表現(xiàn)出來。 二忌“有魂無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時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現(xiàn)得空洞、抽象、缺少豐滿的血肉,沒有具體、豐富而典型的事實,只有“幽靈”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寫人物時,難以克服雷同之病,或與自己以前寫過的人物雷同,或與別人筆下的形象相似,缺乏個性,沒有特色。 四忌“褒一貶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壓低一片,抬高一個,不能故意把群眾寫得特別落后、矮小,從而突出所寫人物的先進、高大。而應用“水漲船高”的方法,處理好“一”與“百”的關系。 五是要寫“全人”。主要是處理好“軟與硬”、“正與反”的關系。所謂“軟與硬”,即指既要寫關鍵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瑣事的“小”點滴。再偉大的人物也有與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間煙火。只有這樣,人物的形象才豐滿、才真實可信。所謂“正與反”,是指對報道對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攝影”。把新聞人物寫成沒有七情六欲、滿口豪言壯語的“神”的做法是不實事求是的寫作。把常人寫成超人、圣人,把新聞人物寫成“高”、“大”“全”的人,這不是我們所說的“全人”。如寫先進人物堅守崗位、勤奮工作,不要動則寫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難產(chǎn)亦不離崗。“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科學家有了成績,并非都要走路時還在思考問題,碰到電線桿,然后還說“對不起”;做菜時,也并非都因思考問題把手表放到鍋里當雞蛋煮。還有,不要寫人好則“好絕”,寫人壞則“壞透”。 此外,人物通訊還要善于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心理和典型細節(jié)等來表現(xiàn)人物。 2、事件通訊 事件通訊是詳盡、具體而形象地描寫新聞事件的通訊。它具有新聞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點。一般有一個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展開。 事件通訊以寫具有典型意義的正面事件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訊。 此種通訊雖以寫事為主,但同時不能忽略寫人,不要見事不見人。 事件通訊的寫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要抓住一個或幾個關鍵性場面或情節(jié)來寫。 事件通訊一般要再現(xiàn)事件全貌,但又不能從頭至尾、事事俱現(xiàn),記流水帳。這就要求在寫作中能抓住對事件的表現(xiàn)、對主題的揭示起關鍵作用的一個或幾個關鍵來寫。在寫作前,作者就應分析手頭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滿足一篇通訊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訊至少應有一至三個骨干性材料。有一個骨干性材料,便可寫成一篇“小通訊”;三個以上,可寫中型通訊;多組材料,可寫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訊。 (2)寫好事件的高潮 沒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無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點,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閃光”之處,故應調(diào)動多種手法,不惜筆墨,寫活寫好。 ?。?)在寫事的同時,寫好關鍵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訊的核心,而事件又終究離不開人。寫好關鍵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寫活。 ?。?)在記事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點出事件的意義。也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3、工作通訊 工作通訊是談工作經(jīng)驗、教訓的一種通訊體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政策性和指導性。 工作通訊側重于對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經(jīng)驗、新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它也要反映新聞事實,往往帶有現(xiàn)場活動。這使它區(qū)別于一般總結性文章并和其他新聞通訊體裁相同的方面。它與其他新聞通訊體裁相異處在于:要將事實作經(jīng)驗性的概括,對問題發(fā)表議論,對矛盾提出解決的辦法,有一定的評論色彩。 工作通訊寫作的要求有三點:一是要有現(xiàn)實針對性,切合當前工作需要。如社會前進過程中新冒出來的問題,實際工作中長期積累起來而未引起注意的問題,長期存在但懸而未決的問題,人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注意的問題等,都是有現(xiàn)實性的問題。二是具體、透徹地闡述問題和經(jīng)驗。三是夾敘夾議,有理有據(jù)。或用議論作點晴之筆,點出問題之所在,或是運用背景材料同事實對比,進行有說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發(fā)表意見。無論采用那種方式,其議論應求深入淺出、有理有據(jù)。 4、風貌通訊 又叫概貌通訊,是反映社會變化、建設成就、地方物產(chǎn)、風土人情的一種通訊。 風貌通訊題材廣泛,有的側重于寫社會風貌,有的側重于寫自然風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其報道對象,既可是一國一省之類的大題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題材。其形式也靈活多樣,報上常見的有“見聞”、“巡禮”、“紀行”、“側記”等。 風貌通訊寫作的基本要求是: ?。?)抓住特點、突出“新”和“變”。 風貌通訊重寫作者見聞,而這“見聞”又須是新的見聞,能提供新的信息、反映新的變化。因此,著眼于“新”和“變”,寫出事物的新情況,揭示事物的新變化,是此類通訊的重要特征。 ?。?)善用對比襯托 要寫新,要突出“變”,通常運用背景材料,選擇事實和數(shù)字,作今昔對比,這是較常用的一種手法。有時還可用民諺、故事來襯托事物的變化。 ?。?)豐富知識,增添趣味 風貌通訊常運用歷史、地理、文化、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來增強知識性和趣味性。但也應注意以扣主題、關聯(lián)現(xiàn)實、恰到好處、避免冗雜。 ?。?)敘論結合、情景交融 風貌通訊可靈活調(diào)動多種表達方式。可以邊敘邊議,敘論結合;也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