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軍:多寫些讓編輯眼睛發(fā)亮的稿子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13-5-2 14:21:44 寫作 | ||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寫作經(jīng)驗,對于寫稿投稿,尤其是向中央、省部級報刊雜志投稿,沒有過硬的東西及讓編輯眼睛發(fā)亮的東西,你發(fā)稿中稿率相當難的。因為新聞不像文學作品,可以慢慢構思慢慢寫作慢慢磨,寫作力求快,發(fā)稿、采用亦求快。編輯拿起稿子,掃一眼基本上就可以定生死。只有那種在3秒鐘內(nèi)讓編輯眼睛發(fā)亮的稿子,編輯才會決定留下來,稿子也才會迅速見諸報端。
作為通訊員,要想多上稿、快上稿、上好稿,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多深入調(diào)查,扎實采訪掌握第一手新聞素材,多寫一些讓編輯眼睛發(fā)亮的稿子。那么,什么樣的稿子能在3秒鐘內(nèi)讓編輯眼睛發(fā)亮呢?根據(jù)筆者從事多年新聞工作的體會,以下五類稿件最能容易吸引編輯目光: 一是“新”。這有兩層意思:一、內(nèi)容新。即抓住了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注目的東西,反映了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新現(xiàn)象、新動向、新趨勢,題材重大,或有新意。二、時效性強。剛剛發(fā)生的事,至少是當天發(fā)生的事,當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你的稿件就傳到了編輯部,以快制勝。 二是“奇”。好奇是人的本性。小孩經(jīng)過商店,看到櫥窗里的模特光著膀子,感到好奇。老人走進公園,看到過山車上下翻滾,感到好奇。西方人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無疑是有道理的。反常的事,異常的事,不容分說,誰都感興趣。 三是“巧”。有道是:“無巧不成書”。新聞也講究一個“巧”字。當然這種“巧”,并不是指生活中的偶然和巧遇,而是指新聞立意和寫作的角度要巧,甚至說要“刁”。一座大山,你站的位置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像是絕對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代詩人蘇軾其實早就給我們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四是“活”。俗話說:“吃雞吃叫,吃魚吃跳”。鮮活的東西總是受人喜歡,新聞也是這樣。新聞界有句行話,叫“不到現(xiàn)場不寫稿”。這“現(xiàn)場”,就是“活雞”、“活魚”。盡管材料中也能挖出新聞,但不到現(xiàn)場是絕對挖不出鮮活的新聞來的。只有從生活海洋里剛剛“撈”出來的人和事,才會真正打動編輯的心。 五是“深”。新聞有兩種境界,一是快,二是深??煲詴r效取勝,深以思想取勝。媒體需要時效性很強的動態(tài)新聞,也需要有觀點有思想的思辨性報道,你提出了別人還沒有想到、或想到了但還想得不透徹的觀點和看法,你的稿子就會吸引讀者吸引編輯?,F(xiàn)在媒體時興深度報道和專欄文章,其目的就是給人一種“深度”。 一篇報道,如果要讓編輯看中,首先當然是稿子要好。如果有了“新”、“奇”、“巧”、“活”、“深”這5個方面其中的一點,就會讓編輯眼睛發(fā)亮。有兩點、三點,編輯的眼睛在3秒鐘內(nèi)立刻就會發(fā)亮。俗話說:“一俊遮百丑”,有了“新”、“奇”、“巧”、“活”、“深”,其他的如文字、結構、標題等,好與丑一切都不在話下了,編輯是會幫你修改讓其錦上添花的。請相信,一般情況下,任何一個編輯都是不會舍得扔掉好稿的。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采寫新聞也是這個道理。你付出多少,收獲就會有多少。你用了心,傾注了心血,稿子投出去,編輯是不會埋沒好稿的。多寫些讓編輯眼睛發(fā)亮的稿子,對自己是提高,對編輯也是尊重,讀者還會感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