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明義:企業(yè)宣傳工作者新聞采寫經驗談 | |||
煤炭資訊網 | 2022/4/22 13:19:19 寫作 | ||
企業(yè)宣傳工作擔負著對內引領輿論導向,對外傳播文化、樹立企業(yè)形象的光榮使命,一是項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行、戰(zhàn)斗性很強的工作。作為企業(yè)新聞工作者及廣大通訊員,如何才能通過自己的筆端發(fā)揮內引領輿論導向、外樹企業(yè)形象的作用呢?筆者以為關鍵要把握好“鉆、勤、新、改”四字。 一是要“鉆”。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政治敏感、思維敏捷、動作迅速、立意深刻、出手不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不經過長期知識積累及實踐磨礪,很難采寫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更不能吸引讀者眼球、起到宣傳效果。為了拓展知識面,提高作品品味,要注重看歷史、文學等各類書籍,同時更注重對報紙的研讀,反復閱讀寫法比較新穎、新聞價值較高的作品,跳出新聞看新聞,用心揣摸其亮點所在,思考其寫作方法,并靈活加以應用,日積月累,逐漸豐富自己的寫作技巧。 二是要“勤”。宣傳不但是簡單的報道新聞事件的表象,更要求新聞工作者通過詳細調查,挖掘出事件本身深層次新聞價值,采寫出內容真實、富有新意的作品,以真實發(fā)生事件的先進性和代表性感召人、鼓舞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思考、勤于動筆,克服畏難情緒,時時留意新聞線索,處處發(fā)崛身邊的新聞事件和時代楷模,遵循事實求是的思想原則,深入群眾,深入第一線,全面的調查研究,進行細致、認真的采訪,掌握第一手材料,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多學多思,多寫多練。只有以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yè)精神投身信息事業(yè),才能礪練出自己獨有的新聞敏感性,從別人熟視無睹的小事中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寫出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唱響助推企業(yè)發(fā)展的思想戰(zhàn)線主旋律。 三是要“新”。所謂新,就是新鮮、新穎、新生,信息離開了新,便成為昨日黃花。第一,時間要新。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決定了新聞工作者要反應迅速,要“搶”新聞,及時報道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事物,向讀者提供多方面新鮮的信息,如果反映不迅速,不講求時效,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第二,內容要新。所反映的事實要有新意。首先事實要新,新聞不是講故事、歷史,它報道的是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新聞事實。其次立意要新。新聞不僅要有新鮮的事實,而且還應給人以新意,使人讀后能得到新的收獲和啟迪。在日常采寫工作中,有的事件主題雖很老,也可能多人寫過,但只要我們善于抓住事實的特點,選擇新的角度進行報道,另辟蹊徑,找到新的著眼點、支撐點,推陳出新,同樣可以寫出舊事的新意來;第三,寫法要新。首先注重所寫信息標題和導語的提煉,力爭讓人一看便覺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要在篇幅上能短則短,能小則小,以惜墨如金的精神,用最干煉的語言表達清楚新聞事件。要增強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與水平,多寫帶著泥土味兒、接地氣、群眾愿意看的文章,從而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效果。 四是要“改”。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修改”。清代詩人朱梅崖,寫出每篇文章都必貼在墻壁上,天天反復閱讀修改,感到無處可改了,才把文章公布于眾,這種用心修改文章的事例不勝枚舉,足以說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新聞作品時更要養(yǎng)成“文不厭改”的好習慣,一篇稿件寫完后要多次審閱全文,對觀點是否積極向上、言辭是否準確、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條理是否清楚等精心推敲,力爭使文章準確干練,確保信息沒有異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欲作清新脫俗的文章,定從生活中提煉。相信新聞工作者只要刻苦鉆研,勇于實踐,定會使自己的新聞采寫水平不斷躍升,為弘揚企業(yè)文化、激勵員工斗志、提升企業(yè)形象做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