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堯:讀《變形記》有感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25/4/26 7:56:54 散文 | ||
卡夫卡的《變形記》像一面布滿裂痕的鏡子,既照見現(xiàn)代社會的冰冷,也折射出人性深處的微光。當格里高爾在晨光中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時,這場荒誕的變形既是悲劇的開端,也是覺醒的契機——就像蝴蝶破繭前必須經(jīng)歷黑暗,人類在困境中反而能觸摸到生命的本質(zhì)。 變形后的格里高爾依然牽掛著家人。他偷偷聽妹妹拉小提琴,用甲蟲的觸須感受音符的顫動;他努力保持房間整潔,不讓腐爛的蘋果玷污最后的尊嚴。這些細節(jié)像暗夜里的螢火蟲,照亮了被社會規(guī)訓扭曲的靈魂。在工具理性橫行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何嘗不是被異化的"甲蟲"?為房貸車貸奔波的上班族、被KPI壓垮的年輕人,都在重復著格里高爾式的生存困境。但正如格里高爾始終保有人類的情感,我們內(nèi)心深處也藏著未被物化的柔軟:深夜加班后給家人的電話、疲憊時對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人性微光的閃現(xiàn)。 家人從最初的震驚到逐漸的冷漠,看似殘酷,實則是現(xiàn)實壓力下的真實反應(yīng)。父親用蘋果砸向格里高爾時,母親昏厥的身影,妹妹從照顧者到拋棄者的轉(zhuǎn)變,都在訴說著生存的沉重。但這并非故事的全部:妹妹曾為他打掃房間,父親在他死后整理遺容,這些瞬間如同荒漠中的綠洲,證明親情的紐帶從未徹底斷裂。現(xiàn)代家庭中,我們也常因觀念差異產(chǎn)生矛盾,但就像《變形記》中家人在困境中的微妙互動,只要愿意傾聽與溝通,裂痕可以化作橋梁。 卡夫卡的文字雖冷峻,卻暗藏希望。格里高爾死后,家人出門踏青時感受到的春意,暗示著生命的輪回與重生。這讓我想起現(xiàn)實中那些在困境中奮起的靈魂:外賣騎手張強在暴雨中蹚水送餐的堅持,殘障青年王志遠組建AI數(shù)據(jù)標注團隊的突圍,單親母親林芳將苦難化作直播內(nèi)容的堅韌。這些普通人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希望,每個人都能完成自己的"變形記"。 合上書本,窗外的晚霞正將天空染成琥珀色。格里高爾的悲劇不是終點,而是啟示:當社會將我們異化為"甲蟲"時,我們?nèi)钥梢赃x擇保持人性的溫度。就像黃昏雖短暫,卻能將最后一縷陽光灑向大地——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是否完美,而在于是否在黑暗中堅持尋找光明。正如劉禹錫所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每個在困境中掙扎的靈魂,都將書寫屬于自己的黎明。
|